常见的“文人屏风”包括人物、鸟兽、山水屏风等。它是使用者心像的投射,或表现尊贵身份,祥瑞气象,或展示林泉之心、渔樵之意,在鸟飞鱼翔、见山见水的“屏风”世界,可手挥五弦、目送归鸿,可游可居。如杜甫《韦讽录事宅观曹将军画马图》中有“将军得名三十载,人间又见真乘黄”,“乘黄”乃《山海经》中的神兽,气象不俗,与主人形神相近。又如晚唐曹松《夜饮》“满屏珠树开春景”,蔼然佳气,清光直射,令人身心愉悦。
五代南唐画家王齐翰的《勘书图》是第三种范式的典型作品。横贯目前的是尺寸夸张的超大山水屏风。画面中刻画了贵族文人在山水屏风前宽衣解带、于披卷勘书之暇掏耳自娱的悠然神情。画中屏风三叠,绘有青绿山水、田园茅舍、烟云迷雾,展示了主人绿野风烟、平泉草木、东山歌酒的陶然白日梦与平淡天真的性情。
每个空间的主人都会为自己的居所配置合适的屏风与画面,以投射自己的审美与情趣。北宋末年画论家邓椿提到,徽宗不喜欢北宋郭熙为宫廷所画的屏风,悉数换上“古图”。米芾《画史》中则记载,宋仁宗曹皇后偏爱李成,“尽购李成画,贴成屏风”。苏轼也试图购置喜爱的画家作品,坐卧相随:“近有李明者,画山水新有名,颇用墨不俗,辄求得一横卷,甚长,可用大床上绕屏。”
还有些异域风情的屏风也值得一提,同样与主人的格调与追求相一致。比如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油画屏风《桐荫仕女图》,被认为是目前存世最早的宫廷油画屏风,传为意大利传教士马国贤的中国学生所绘。画面以一点透视推开近大远小的纵深建筑风景,注意光线明暗的表现和投影的刻画,色彩柔和淡雅,给人以真实可感的视觉感受。屏风另一面有康熙皇帝御笔临写董其昌的《洛禊赋》,可见中国皇帝对有透视变化的“中国式的风景画”的偏爱。乾隆时期,西方油画倍受青睐,被广泛地作为宫廷装饰,不少传教士油画家应召入宫承旨作画。